简介

做天下人的生意:中国第一富豪沈万三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54章 默认卷_第五十四章 倡导海外贸易立国富民(2/2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不仅如此,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悄悄地入海通商,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。比如《大明律》就这样规定:“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,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,将带违禁货物下海,前往番国买卖,潜通海贼,同谋结聚,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,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,仍枭首示众,全家发边卫充军。其打造前项海船,卖与夷人图利者,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,因而走泄军情律,为首者处斩,为从者发边充军。”可见,在明朝不但不许沿海居民出海通商,就连造船也有严格的规定,只要建造稍大一些的船,就是违法,就会受到严厉的责罚。

另外,朱元璋还把“明祖定制,片板不许下海”的思想和措施立为“祖训”,要后世子孙严格奉行。在朱元璋身后,海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松动,但始终没有被废除。

其实,按照经济学的观点,对外贸易会提高贸易双方的福利水平,是一件双赢的事情。我国海外贸易的历史悠久,《尚书》中就有海外贸易的记载。宋代更是积极提倡海外贸易,并把商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,宋高宗曾说:“市舶之利,颇助国用,宜循旧法,以招徕远人,阜通货贿”。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海外贸易,特别是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。

那么,放着钱不赚,朱元璋为什么要关上对外的大门实施海禁政策呢?难道明朝很富有,不需要对外贸易吗?

原因是多方面的,先从经济层次看。连年的战乱让明初的商品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,商税收入也相应地锐减。对于刚刚建立的明朝来说,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务之急,自然就没兴趣发展对外贸易了。另外,从财政支出来看,明代实行军屯制度,军队自己生产,自给自足,明太祖曾经自豪地说:“朕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”。还有,明代的官僚队伍也没有宋代那么庞大,而且明代的官员工资是历代最低的。所以明代的财政支出比宋代少了许多,不需要用商税补充财政收入。

也有人认为,是朱元璋的“小农”思想导致了实施海禁政策的这个怪胎的出现。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出身赤贫的皇帝,出身田野的他一步登天后,虽然龙袍在身,但他的内心仍然不过是一个“小农”,一个深居帝王宫内的小农。他想恢复一种“鸡犬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的简朴的农业社会,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。“自恃中国是天朝上国,无所不有,不需要外国商品”的自大心理让他出炉了全国海禁的政策。

还有人认为,海禁是为了防御倭寇的需要。早在明朝初年,就有“倭患”存在。14世纪初,日本进人南北朝对峙时期。大小诸侯们各自割据一方,为争夺土地与人口,互相攻伐。许多领主和武士们在混战中失利后,就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并烧杀抢掠。元末明初,从辽东到海南,数千里的海岸线上,倭寇频繁出没。再加上后来发现宰相胡惟庸通倭,企图里应外合造反,所以朱元璋决心实现海禁政策。

其实,关于胡惟庸通倭等等,只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罢了,因为早在胡惟庸案发之前,朱元璋就已经进行海禁了。

另外,元朝大军远征日本,因为飓风几乎全军覆没,朱元璋对此印象深刻,所以他还一再告诫子孙不要对海外用兵。对于无法掌控的海洋,朱元璋不仅加强海防,而且还关起门来。在他眼里,只有这样,他的家天下才是安全的,他才能够完全控制他的臣民。

不过,史实证明“倭寇”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,即海上走私贸易的商人。因为朝廷的海禁政策断送了他们的财源,所以才冒险到运用武力和国家机器对抗。可以这样说,是海禁酿就了大规模的海盗集团。

关于朱元璋海禁的具体原因,众说纷纭,也许还会有新的说法。但这段历史让我们遗憾万分。当代学者晁中辰就这样说:“如果宋元时期这种海外贸易的势头得以保持并发展下去的话,中国历史的面貌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样子。可惜的是,这种势头在明代发生了逆转,从而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”

我们知道,沈万三是靠海外贸易发家的,他尝到了其中的甜头,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。

现在海禁政策给他当头来了一棒,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。明朝的海禁比元朝的严厉多了,没有一点儿投机取巧的机会,如果还想海外贸易,只能披上海盗的外衣。所以沈万三的船队搁浅在港口,成了一堆废木头。而他加工生产的丝绸运不到国外,国内又供大于求,所以成堆地积压在仓库里。

沈万三真搞不懂这个放牛娃皇帝为什么有钱不赚,偏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从商人的角度来看,朱元璋海禁与人于己都没有丁点儿好处,简直就是一个傻子的做法。只有解禁,恢复并鼓励海外贸易才能立国富民。不管是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,还是为了个人的利益,沈万三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劝谏朱元璋取消海禁政策。

喜欢做天下人的生意:中国第一富豪沈万三请大家收藏:(m.6shufang.com)做天下人的生意:中国第一富豪沈万三六书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