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战国之天下纵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5章 信息的分析 元素周期表(2/4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“假设秦国新君即位,治国的政策发生一系列变化,他要抑制商业我们当如何?他要发展商业我们当如何?你可曾考虑过?”

“再比如说,七国中有一国去年洪水,那么今年必定有虫灾,粮食就会歉收,那么今年咱们就应该早早组织粮食,运到此地,以备不时之需。同时对应各种手段,加大物资供应,这样既可以让粮食尽快投入到需要的地方,赚取钱财,也可以稳定百姓不让人饿死。那么国君对待咱们的态度,也会发生变化。因为咱们急他所需,所以他也会在一些条件下,对咱们予以照顾和重视。你还何愁咱们的生意后继乏力?”

“兄长,你真是太厉害了。秦国传来消息,秦献公薨逝,传位次子仲公子赢渠梁,号秦孝公。这个和你之前的分析一模一样。”

“贤弟,你先别高兴,这事对咱们来说,是坏事。”

“兄长,为何?”

“在其他六国眼里,秦与夷狄等同,就相当于视为禽兽了,正因为视之为禽兽,野蛮且贪婪所以各国拒绝与秦国互通聘问,中原诸侯会盟,也从来没人邀请秦国,就这样将秦国彻底边缘化。人家看不起你,所以拒绝与你往来,对中原诸侯而言,不过是一桩毫不起眼的小事,可对秦国,就不是这么回事,而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蔑视。”

“而这位赢渠梁,其志不小。他肯定非常愤怒六国的做法,所以必定变法图强,但行为肯定极端。而秦要强大,必然变法。但是秦之变法,不会走齐国,楚国,和魏国的路。他不会发展商业,积累钱财。肯定是要打压商业,专事农桑。一切为战争的需要做准备。”

“而既然是为战争做准备,那么必然是要加强管制,立法严苛。或者说逆民之情,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我在军营训练士兵。而人总有惰性,贪恋这些情绪。”

“你是知道的我在沙河村训练三百余人,如不是每日亲历,一边训练,一边激励,这些人能不能坚持下来,确实未知。而秦国励志变法,是一种涵盖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一切领域全方位的变法,以图向中原看齐或者彻底超过中原。但这要牵扯一国民众百姓,那么必定更加惨烈。”

其实历史上对商鞅的变法,看法不一,有人说商鞅一举奠定了强秦基础,居功至伟。也有人说酷法严刑,重农抑商的本质,根本不是法制,是祸根,虽然让秦强大了,统一了六国,但也暴露出问题,迅速的亡国了。

也难怪,战时的机制一切以服从为基础,在商鞅的想法里,要想迅速强国,百姓要做到专心耕战,一切为了战争。后世的人可能不知,为了这个目标,商鞅甚至搞了一次,秦国范围内的焚书,一次焚烧了大量的儒家书简。

商鞅变法的真实内容确实有些残暴了,百姓必须互相保证,互相监视,互相揭发,一人有罪,五人连坐,动则割鼻,断臂。这也给秦朝覆灭,埋下了隐患。他有大部分原因。秦始皇一统后,没有及时改革。百姓终于受不了这些压迫,以至于后世有注明的诗句为证: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。

在雷云看来,战国时期的百家学说,正是后世灿烂中华文明的强大基础,正是在不断的实践和传承当中。中国才一次次走向强大。虽然路途波折,但是前途光明。因为咱们有强大的文化底蕴,这是国家强大的基础。而商鞅所做的,仅仅时候众多社会实践中的一次。

“兄长,你是说,秦国经商,以不可为?”

“不,贤弟,不是不可为,而是如何为之?他不是专事耕战抑制商业吗?咱们只要做到让他,不能抑制,无法抑制,不仅不能抑制咱们,还要依靠咱们即可。”

“兄长何意?”

“哈哈哈,兄弟,我来问你。当下一亩麦子,产量几何?秦国一人有多少亩地?”

“旱地,今年秦国一亩大概是一石多一些。即便是水浇田,也不过三石。即便是楚国,齐国,魏国,土地肥沃,上好的良田也不过5石。秦国一人有多少亩地不好计算,但是料想十亩总是有的。”

我去,这么少。因为雷云知道,春秋战国时期,一石等于现在27市斤所以,不会高于30斤。假如一家五口人50亩地,也就是说一年一石多会收一千七八百斤不会超过两千斤,看着不少,但是不管穿衣,用度都要粮食加上没有副食产品一个人一天一斤粮都吃不饱,一家五口人一年粮食消耗至少一人400斤,共2000斤这还是年景比较好的时候,一旦收不到这么多粮食就要挨饿了。即便有余粮的换些衣服,用度也是不够的,这还没算需要上交的税粮。难怪会有春荒之说。交完税粮可不是就少三四个月的口粮。只能计划着一天吃一顿饭硬抗了。

“兄弟,这天下啊,不管是农业,还是商业。要不断的创造出新产品,提高农田产量。最后必须依仗与化学工业,冶金工业,和制造业。如果你兄长我有办法生产一种东西,名叫化肥,可让农田产量激增。还有以冶金锻造之法生产出更好的农具,比如,一人便可拉动的拉杆犁。麦子的脱粒机,一个时辰可脱麦粒几亩以上。你说,他秦国如何抑制咱们?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战国之天下纵横请大家收藏:(m.6shufang.com)战国之天下纵横六书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